文/陈峰

每年四至六月的桑园里,密密麻麻的桑葚一团一团地垂挂着,青的还没成熟,红的也没成熟,只有黑紫的才是成熟的。这与《本草新编》里“紫者为第一,红者次之,青则不可用”的记载一致。

野果也有神奇功效

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在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桑”“蚕”等字;到了周朝,采桑养蚕是常见的农活;春秋战国时期,桑树的种植已成规模。

相传黄帝之妃嫘祖创造了养蚕缫丝的方法。蚕丝是熟蚕结茧时所分泌的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是一种天然纤维。据考古发现,约在年前,中国已利用蚕丝制作丝线,编织丝带和简单的丝织品;商周时期,已开始用蚕丝织制罗、绫、纨、纱、绉、绮、锦、绣等丝织品。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的就是春蚕的一生吃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一缕缕洁白的蚕丝,它把一生的辛勤带动都奉献给人类。

桑葚最早被人们当作野果采食,《诗经·卫风·氓》中就有“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句子。

桑葚营养丰富,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如芦丁、花青素、白黎芦醇等,具有良好的防癌、抗衰老、抗溃疡、抗病毒等作用,因此被称为“民间圣果”。早在多年前,桑葚就已经成为皇帝御用的滋补品。

相传公元前年,刘邦在徐州被项羽打得丢盔弃甲、一败涂地,好不容易冲出重围,率十余骑仓皇而去,岂料前有高山挡路,后有追兵赶来,走投无路之际,一行人急匆匆躲进一个阴暗的山洞。项羽扬鞭纵马,追至洞前,见洞口蛛网密布,料定不会有人在其中,徘徊观望一阵,呼啸而去。刘邦躲过了一劫,却因惊怕过度,头痛头晕,天旋地转,腰酸腿软,痛苦不堪。好在当时身处的汉山(今涡阳)桑林密布,所结桑葚盖压枝头。为渡难关,刘邦只得渴饮清泉,饥食桑葚。不料几日后,头痛头晕竟不治而愈,顿觉神清气爽,身体强劲有力。刘邦对桑葚的救命之恩念念不忘,之后命御医加蜜熬膏,常年服用以养生。

桑葚虽小,却能救命

《二十四孝》中有一则“拾葚异器”的故事。东汉时期的蔡顺,对母亲非常孝顺。当时,恰逢王莽起兵,烽火四起,又遇到灾荒,地里粮食歉收,人们都没法吃饱。蔡顺非常着急,只能去摘桑葚充饥。桑葚有红有黑,蔡顺用不同的器皿分别盛装着。这时,一名赤眉军正好路过,便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蔡顺说:“那边黑甜的给母亲吃,这边红涩的给自己吃。”这名赤眉军一听,敬佩蔡顺是一个孝子,于是送给他一条牛腿、二斗白米以示敬意。

三国时期,兵荒马乱,州牧郡守拥兵割据,士兵缺少粮食时,常以桑叶、桑葚充饥。到了明代,桑叶、桑葚被载入《救荒本草》。

桑葚除了口食,还可以做桑葚酒。将采摘的新鲜桑葚砍掉果柄,清洗干净后沥干,倒入广口玻璃瓶,再注入烧酒,密封一段时间后,即成营养丰富的桑葚酒。古人有在桑叶凋零之时取井水酿酒的习俗。明代人刘绩的《霏雪录》中说:“河东桑落坊有井,每至桑落时,取水酿酒甚美,故名桑落酒。”魏晋以来,文人雅士喜饮桑落酒。南北朝文学集大成者庾信曾在多首诗作中推崇桑落酒,如《就蒲州使君乞酒》:“蒲城桑叶落,灞岸菊花秋。愿持河朔饮,分劝东陵侯。”唐代“诗圣”杜甫在《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诗中赞美桑落酒:“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桑树作为一种意向,也大量出现在描写田园生活的作品中,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温庭筠《宿沣曲僧舍》),“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白居易《朱陈村》),“陌上柔条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辛弃疾《鹧鸪天》),等等。这些诗句,让我们领略了与世无争、恬静自然的乡村生活。

每到四五月份,暖风吹过,新生的桑叶青翠欲滴,随风轻摆,红得发紫的桑葚在叶下微微点头,似乎在诱惑着人们:个大、肉厚、汁水甜,初夏的滋味难道你不想尝尝吗?

本文节选自《藏在课本里的美食地图》

当当、天猫、京东均有销售

藏在课本里的知识,为语文学习画重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yea.com/syjn/10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