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高新区作家协会成立于年12月18日。现有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5人,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8人,区级作家协会会员63人。协会主席党升桦,荣誉主席赵治安,副主席张玲蕊、梁素琴、张春胜、李国旗、樊美康,秘书长由樊美康同志兼任。这支文学劲旅,崛起于渭水之滨,以饱满的创作热忱,立足于高新区,打破地域界限,不断拓展深化创作题材,富于进取创新精神,立志讲好渭南高新区的创业创新故事,宣传好渭南高新区各条战线上的先进典型。渭南高新区作协创立伊始,利用区内企业多、院校多,占据渭南文化创新高地的优势,努力激发作家们的内生动力,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动人场景,取得令人瞩目的创作实绩,先后有多人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出版多部中短篇合集和长篇文学专著。今后,渭南高新区作家协会将不忘初心,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高新区,为大家服务,促成多出精品、催生名家的局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学活动,不断挖掘当地的文学资源,激发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潜能,积极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渭南高新区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发展。枣花香

◎文/程张利

整天生活在坚硬的城市,随时挟裹着厚重的伪装匆匆忙忙地上班、下班,生活被忙碌占据着,如果说在空闲的时候我心中还有柔软的部分,那就是故乡,是我曾经生活过的故乡和飘香的枣花。

人间最美四月天,最美不过枣花开,唐代李颀在《送陈章甫》中写到“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荫长。”说的就是乡村四月的美景。到了四月,枣花在农村是最常见的,许多人家房前屋后都可见一树树金黄的枣花在枝头盛开,在风中摇曳,那淡淡的清香吸引了无数的蜜蜂前来采蜜,从树下经过,那嗡嗡嗡的声音就像是唱诗班美妙的合唱。因为常见,枣花的盛开在乡村是不大引人注意的,远没有可以食用的槐花那么受欢迎。村子里的孩子对于枣子的期待是从青涩的果子开始的,每次经过树下都会抬头张望,细数着日子等待枣子成熟的那一天。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我和奶奶一起生活,我家的后院有一棵枣树,那是我出生的时候,奶奶为我栽的,树干坚硬挺拔、枝繁叶茂、枣子香甜,所以我没有其他孩子那样的期待,也常常忽略了枣花的味道。

孩子的记忆是零散的,时间久了,对于村子的记忆就变得模糊,想起村庄我最不能忘却的是奶奶和奶奶燃起的炊烟。关中人住的老房子叫做“厦子房”,就是那种厨房和睡房连着的那种结构,做饭的浓烟化作热量通过烟囱和炕洞被大炕充分吸收就成了老人们钟爱的“火炕”,小时候我就是在奶奶的火炕上睡大的。

每天清晨,我是在那淡淡的若隐若现的炊烟里醒来的,炊烟里夹杂着奶奶红枣稀饭和馒头的清香,那是让人沉迷的味道。米是最新鲜的,枣子是奶奶从树上摘的,麦子是自家磨的,做饭的柴火是麦秸杆的,全部是乡村的味道。

奶奶是村子里有名的“勤快人”,年轻的时候,为了一家的生活,晚上纺线织布,白天除了做饭就是上街卖布,奶奶的布是很受青睐的,精选的棉花、均匀的棉线,细密的纹络,穿在身上绵软舒服,没有粗布衣服常有的过浆太多造成的僵硬感和刺痛感。我记得奶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步到案上,两步到锅上。”就是因为奶奶的“勤”“快”,所以一大家子人在那非常岁月才能过着不愁吃穿的生活。

上小学后,我被家人接到城里读书,只有放假的时候才能偶尔与奶奶相聚,这也成了我永远的痛。4月的一天,我还在教室上课,就被家人匆忙带回了家,回到家的那一刻,我遭受了永远无法承受的一个霹雳,眼前的情景让我悲痛万分。一进村就听到那声嘶力竭的哀乐,门口被刺眼的白色包围着,奶奶就躺在那冰冷的灵床上,无论我怎么哭喊,无论我怎么摇晃,奶奶再也不能用那慈爱的笑容回应我,直到我声音嘶哑、昏厥过去。

“什么味道?”

第二天早上,我迷迷糊糊感觉到我是从奶奶的火炕上醒来的,太阳的微曦正在慢慢点亮黎明,窗外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闹着,一阵若隐若现的清香击打着我的鼻翼,我用力呼吸,想要找到那熟悉的炊烟的味道,可是无论我怎么努力就是找不到,只闻到淡淡的香味,我明白了,窗外的枣花香是接替奶奶的炊烟来唤醒我、点燃我的记忆的。

在这麦黄的季节,奶奶忙完了她手中的活计,把金黄的原野留给父亲;把一树金黄的枣花和渴念留给了我;把自己的勤劳善良根植于她热爱的这片土地。

附近十里八村的人都来和奶奶告别,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真诚的悲痛,那哭声是发自肺腑的,那眼泪是清澈的感激。

奶奶有一个偏方可以治疗“白喉”,医院都看不好的人慕名而来找奶奶治病,她除了热情接待就是免费送药,我曾经问过奶奶:“为什么给人治病不收钱还要倒贴药钱?”

奶奶总是笑着说:“我这是给儿孙积福呢!”

“枣花千岁结,核桃万年成。”那淡淡的清香是我千年万年的记忆。一朵朵像黄米粒一样的小花,一朵就是一颗种子,奶奶为我种下的这棵枣树就是要我千年万年将太阳一样闪光的善良,金子般纯真的善良根植于心并开花结果。“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是啊!她的果实就是奶奶在我心里种下的善念,那是乡村袅袅的炊烟养大的善念。

对于广阔的田野来说村庄是渺小的;对于那小小的村庄来说奶奶是微不足道的;但奶奶的炊烟,奶奶屋后那棵属于我的枣树在我眼里是永远的,那淡淡的枣花香是我永远断不了的根。

作者简介

程张利,笔名晨曦,陕西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高新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渭南日报》黄河周末签约作家,在《陕西日报》《延河》《渭南日报》《渭河文苑》发表散文、诗歌多篇。猜您喜欢往精选▼

?肖云儒老师为“陕西文谭”题写刊名●百期感言

?拜访著名作家贾平凹散记

?名家●贾平凹:正善之人——在《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渭南小说界第一百期——著名作家弋舟鲁奖作品《出警》研讨会纪实

?《北京文学》发表林喜乐中篇小说《佛珠》

?名家创作谈

冯积岐:追求短篇小说的复杂性和内涵性

?党益民《石羊里的西夏》艺术实验论析●李险峰

?名家●王琪玖散文讲座:曲径通幽法

?李红:文学是一座山——读陕籍著名作家王蓬长篇小说《山祭》有感

?李印功《平凹与三毛》:一个传奇故事的再生——且听编剧东篱一席谈

?安保仁:美哉斯文壮哉斯人——当祖国需要的时候

?频阳子:河边(小说)

?孙见喜:中西医对擂的三件趣事

?李文君:看破不说

?李培战:“非常规”的赵季平

出品单位:陕西文谭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编网络支持:陕西文谭网文谭ID:sxwtw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gyea.com/syjn/6261.html